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二》)的官方微博最近宣布,电影“密钥延期”已结束,正式退出影院。记得四年前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凭借其颠覆性的魔丸灵珠设定以及“不由天命、我命由我”的主题点石策略,再加上李靖与其妻子之间全新的亲子关系,成功创造了50.35亿的票房奇迹,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。
而《哪吒2》在首映当日便狂揽2.1亿,再次证明了其“爆款基因”。自1月29日上映以来,电影经历了四次密钥延期,足足伴随观众153天,最终在全球的票房高达159.09亿,惊艳地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排行榜的第五位,超越了多部好莱坞巨作。
尽管如此点石策略,在社交平台上,部分网友却对这一现象感到耐人寻味,评论区里出现了如“终于解脱”和“恭喜下映”等声音,似乎对电影的下映表示某种程度的期待。《哪吒2》从春节档长时间占据影院,几乎成为了影院的“常驻嘉宾”,这是其他国产影片所无法比拟的。
尽管延长放映期限是市场行为的一部分,许多受欢迎的影片不仅会延期,甚至会反复重映(比如《阿凡达》),但必须承认,五个多月的持续放映,在不少观众眼中,也是不可忽视的长时间。
展开剩余66%不可否认的是,在《哪吒2》的上映期间,出现的一些乱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。影像印象中,让我最为深刻的不是影片的剧情,而是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某次采访中透露的事实。在他看来点石策略,100元票房中,片方仅能获得33元,承担着剧本和制作的风险,而院线则“零风险躺赚”。
当王长田抱怨“自己赚得太少”时,网上却有人计算出,这52亿的片方分账相当于普通人月薪5000元才赚得的8.6万年薪。在许多观众对此感到“电影票太贵”的同时,资本却在一边享受股价的飙升与周边衍生品的巨额利润,另一边又诉苦所谓的“票房分账少”,这一贪婪的心态实在令人无奈。
光线传媒的市值从280亿激增至587.6亿,而众多衍生品收入则更是未能纳入分账之中。同时,我也认为,《哪吒2》的营销早已超越了“作品宣传”的范畴,演变成了一场“流量狂欢”。虽然这种狂欢未必是制作团队的初衷,但不容忽视的是,疯狂的营销浪潮已经形成。
企业包场、粉丝刷票、道德绑架式宣传……这些行为慢慢消耗着观众的耐心。报道甚至提到,郑州一男子花费50万元包场16家影院,某些工厂停工一天专门观看《哪吒》,还有明星借力进行营销……这些举动更像是借助知名IP为自己打广告,而不是真正出于对国漫的支持。
此外,社交平台上关于“没看《哪吒2》就是不爱国”、“不支持国漫崛起”的言论层出不穷,甚至出现了为了观影次数攀比的现象,有人晒出“刷了10遍”的票根。这种将“观影行为”与“爱国情怀”强行绑定的做法,让本是自愿的支持转变为被迫的表态,势必引发部分观众的逆反心理。
尽管存在种种争议和问题,但总的来说,《哪吒2》依旧是一部值得肯定的电影,大家又是怎么想的呢?
发布于:福建省信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