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述人:陕钢集团龙钢公司炼钢厂主任技师、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工作室负责人 冯建斌股配咖吧
八月的韩城,热浪灼人。转炉新区的厂内温度早已超过50℃,翻滚的钢水映红了操作平台,也映红了我被汗水浸透的工装。站在熟悉的PLC控制柜前,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如同老友——这是我在龙钢这片热土上,与钢铁相守的第32个夏天。
我是冯建斌,1993年,高中毕业的我背着帆布包走进龙钢。从一个“小电工”到如今拥有省级产业工匠、全国技术能手、享受国务院津贴等诸多荣誉,我始终是那个扎根一线的“老电工”,用一生守望匠心。
冯建斌在车间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渭南日报记者 党骁 摄股配咖吧
记得刚到转炉车间当班长时,面对全新的设备,我心里清楚:工人可以慢慢学,但作为班长不能含糊,必须尽快学习、掌握设备的性能参数、图纸规范和线路布局。于是,我白天蹲在设备旁看接线,晚上抱着图纸在值班室钻研。为补理论短板,工资的一大半用来买专业书,还报考了陕西电大机电一体化专业。有次赶课程设计,值完白班又熬通宵,争取把理论知识学得明明白白,把转炉电气控制回路图画得清清楚楚。正是这股较真劲儿,让我从只会接电线的新手,一步步摸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大门。
2010年,新区转炉要啃下“负能炼钢”这块硬骨头。作为电气负责人,我明白这无异于攀登技术绝壁。煤气回收的阀门开度、风机转速的细微波动,都关系着“负能”能否从图纸变为现实。我带着团队拆解每个环节,优化重组。一个多月连续奋战,当仪表显示煤气回收量从125m3/t跃升至147m3/t,工序能耗达-31.47kgce/t的国内先进水平时,操作室里的欢呼声盖过了转炉的轰鸣。
技术的道路永无止境,挑战接踵而至。2016年初春,公司启动新品种钢坯研发,电仪设备调试的重担落在我肩头。面对全新挑战,我苦读技术资料,与专家反复推演。6#连铸机方坯与圆坯转换调试时,我和攻关小组连续5天5夜守在设备旁,反复测算,硬是把28小时的检修时间压缩到16小时。当首批合格钢坯如赤金之河奔涌而出,大家布满血丝的双眼才敢松懈。
铸钢发展的道路上,技术革新从未停步。2021年开发连铸AI智能出坯系统,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。机器视觉识别总不准,我带着团队守在连铸辊道旁,奋战了40多天,研究记录了上千组钢坯图像。直到一天深夜调试,AI终于精准识别弯曲钢坯并自动调整推钢角度,那一刻的激动难以言表!这套国内首创的系统,每年能节省300多万元,更让职工不用再顶高温手动操作——这比任何奖项都令人振奋!
为解决炼钢厂实际问题,公司组织技术骨干专攻创新研究,我们确立了“困难点即改进点、改进点即创新点”的工作方向,这也成为工作室创立的初衷。2014年,公司支持成立以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,我把积累的故障案例、技改方案全分享给大家。记得高仲毅刚来时,连PLC编程都怯手,我带着他在实战项目中摸爬滚打,如今他已是独当一面的电气专家;吴昊东参加技能大赛前,我们在实训台反复模拟故障排查,他拿到全省第五名的成绩时,抱着我哭得像个孩子……看着他们研发的炼钢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“炉炉清成本”,看着工作室墙上挂满10项专利证书,我打心眼里骄傲——这些年轻人正稳稳地接过了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。
如今站在智能车间,看机器人测温取样、AI系统自动出坯,回望32年淬炼之路,我更加笃定:所谓匠心,就是把简单做到极致,在平凡中成就不凡。钢水奔流32年,我与龙钢早已血脉相连。
(渭南日报记者 姜晓 采访整理)股配咖吧
信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