胤禩送给康熙的那两只“死鸟”靠谱配,最终竟成了他人生转折的导火索,让他下半辈子蒙上了巨大的阴影。
康熙五十三年,正是“九子夺嫡”白热化的关键时期。此时,康熙的诸位皇子都在小心翼翼地行事,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他们的命运。毕竟太子胤礽与大阿哥胤禔的下场已摆在眼前,一个被废,一个被削权,结局都极为惨淡。因此,在这样的敏感阶段,谁要是行差踏错一步,很可能就会跌入万丈深渊。
当年,康熙准备巡视河北,随行的人选中点名了他最宠爱、最有能力的八阿哥胤禩。然而这时恰逢良妃——也就是胤禩生母——的忌日,日期与康熙的行程几乎重叠。胤禩陷入两难:若随父皇出巡便显得“无孝”,若留守祭母则失了“忠”。忠孝难以两全,他终究选择了“孝”,留在京城祭奠母亲。康熙起初并未深究此事,因为“儿子不孝”若被传扬,对他自身也没有光彩,于是默许了胤禩的选择。
展开剩余73%为了弥补未能随行的遗憾靠谱配,胤禩特意准备了一份厚礼,命人挑选两只珍稀的“海东青”进贡给康熙。这种鸟在满族历史中地位极高,因其性情凶猛、数量稀少,被视为无价之宝。在女真时期,海东青甚至比人命还贵重,辽朝天祚帝酷爱此鸟,频频逼迫女真进贡,最终激起了女真的反抗,才有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的历史。进入清代,满族贵族之间以赠送海东青作为至高的友好象征。胤禩送出两只海东青,本是极为隆重的姿态,绝非敷衍。康熙知晓后,也并未表现不满,依旧启程出巡。
可偏偏就在这份礼物上出了意外。当贡品送到康熙手中时,那两只海东青竟已气绝,被称作“毙命”。康熙一见勃然大怒,认定这是不祥之兆。这一事件便被后人称为“毙鹰事件”。在康熙眼中,海东青不仅仅是珍禽,更是象征着权力与祥瑞,如今却死在自己手中,无异于“被诅咒”。
康熙年老后心性愈发多疑,像汉武帝晚年因“巫蛊之祸”而疑神疑鬼一般,他的敏感使这件事被无限放大。无论胤禩是否有意,康熙都把这两只死鸟视作不吉的征兆。消息传出后,康熙甚至在良妃的忌日当众辱骂她为“辛者库贱妇”,直戳胤禩痛处,彻底将父子间的矛盾推到台前。更甚者,康熙还指责胤禩结党营私,收揽朝臣之心,如今竟又用“死鸟”诅咒父皇,罪大恶极。
在怒火之下,康熙撤销了胤禩的官职与俸禄。至此,胤禩几乎彻底丧失了储君的可能性。“毙鹰事件”成为他仕途的分水岭,让他在争储之路上从巅峰跌入谷底。
事实上,事件背后更大的意义并非在于两只鸟的生死,而是牵扯到权力格局的变化。彼时,太子胤礽已两度被废,“九子夺嫡”正式展开。胤禩凭借高情商与卓越能力,早已赢得朝中大臣的广泛支持,甚至佟国维、马齐、阿灵阿等重臣纷纷保举他为储君。若顺其自然,胤禩成为太子几乎是板上钉钉。
然而康熙并不想要一个羽翼丰满、足以威胁自己的储君。他早年深爱胤礽,但太子当了三十余年仍未继位,反而滋生野心,父子关系日渐疏远,最终被废。康熙从此更不愿看到有人能稳坐太子之位。他宁可让儿子们相互牵制,也不愿出现一个独大之势。因此,当朝堂上几乎一致举荐八阿哥时,康熙警觉到:胤禩已成隐患。
“毙鹰事件”正好给了康熙借题发挥的理由。他顺势压制胤禩,剥夺其优势,从而重新打乱夺嫡格局。至于真相如何,已无关紧要——这两只海东青的死,也许真是意外,也许是康熙刻意“顺水推舟”。但最终的受益者,毫无疑问是康熙本人。
胤禩失宠后,“九子夺嫡”进入新的阶段。尽管他依旧有才华、有声望靠谱配,却已无缘储君之位。此后局势风云变幻,夺嫡之争也逐渐缩小到“六个半”人之间,而胤禩,终究只是那个被“死鸟”彻底改变命运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