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9月17日的清晨,富安镇西岸的河口一片寂静。天色刚刚放亮中玉束哈,薄雾笼罩在水面上,几名早起的渔民正在整理渔网。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打破——一艘悬挂着膏药旗的日军运输船缓缓驶入河口,木质船身发出吱呀的声响。船停靠后,约十名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跳下甲板,他们大声吼叫着,随意用枪托驱赶过路的村民,甚至粗暴推搡那些反应迟钝的老渔夫和农人。惊慌失措的人们无奈被逼向船边,不知将要面对怎样的命运。
站在日军军官身旁的,是一个体态肥胖的翻译。他满脸谄媚,急切地指向船舱里堆积如山的木箱,里面全是沉重的弹药。他随即下令,要求被抓来的村民立即将这些弹药搬往镇子里。人群中,盛冬根也在其中。他心头一沉,不禁暗自叹息,感到这趟出行实在倒霉。原本他只是打算到小东乡做点小生意,谁料路过河口时想起王老汉的托付,便顺道前来。几日前,王老汉说家里一个铜瓢坏了,想请他修理。于是,他挑着工具挑子,带着那一套老铜匠沿街营生的“铜串子”,没想到竟在此刻被日军卷入劫运。
展开剩余65%盛冬根很快被迫加入队伍,与其他村民一道扛起沉重的弹药箱。一路上,日军不停咒骂驱使,押送他们将弹药送入镇内的仓库。起初,他和大家一样,只能低头干活,但在反复搬运的过程中,他渐渐注意到一个细节:镇内街巷几乎没有日军巡逻,除了在河口和镇口有把守外,其余地方空空荡荡。显然中玉束哈,敌人以为弹药已在他们眼皮底下,便不会生变。然而盛冬根却敏锐地意识到,这其中暗藏着机会。
当他扛起第二箱弹药时,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心头——谁能确认这些弹药最终送到了哪里呢?他平日常在镇上走动,时常听闻新四军战士因缺乏弹药而愁苦。想到这里,他心中反而涌起一股隐秘的兴奋:这是天赐良机,可以为抗日出一份力!
富安镇的街道巷弄,他再熟悉不过。尤其是西街一隅,那座久无人居的朱家大院,杂草丛生,院落荒凉,正好适合藏匿物资。于是,他装作若无其事地绕开主街,从镇口的哨卡旁经过,神情镇定得仿佛只是普通村民。随后,他迅速拐入小巷,七绕八拐来到朱家大院,将沉重的木箱悄悄放下,翻墙入院,再从里头开门,将弹药藏于东墙根最密的荒草丛中。院落静谧无人,只有虫鸣与风声作伴。他小心合上门,返回大街,重新加入人群,神情自然,仿佛什么也未曾发生。
就这样,盛冬根一次次重复,往返于运输船与朱家大院之间。每经过院落时,他都顺势留下几箱弹药。天黑时,他已成功转移了八箱沉甸甸的军火。事后回忆,他感叹道:“那天人多手杂,日军根本没发现数目不符,我就混在人堆里脱身了。”
几日后,盛冬根悄悄将消息传递给游击队。消息让他们欣喜若狂——困扰已久的弹药短缺问题有了转机。那个夜晚,十余名游击队员跟随盛冬根潜入镇中,顺利取出所有藏匿的弹药,并在黎明前送至新四军一师驻地。这批武器立刻派上了用场,而盛冬根也因这一勇敢之举,获得新四军的公开表扬。
在那烽火连天、山河破碎的年代,盛冬根只是千万草根百姓中的一员。然而,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人,在暗流涌动的历史长河中挺身而出,用智慧与勇气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。他们或许最终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,却永远是人民战争画卷上不可磨灭的英雄身影。
参考资料:《东台文史资料》中玉束哈
发布于:天津市信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